| 本期审核专家 武汉市第九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付艳乔 不知从何时起,掏耳屎好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“活动”。甚至,为了使我们掏耳朵更有乐趣,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掏耳勺。但其实耳屎不是“屎”,不能一掏了之,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耳屎。 耳屎,学名耵聍,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的一种物质,它混合了灰尘和皮屑,主要作用是保护耳道,阻挡外来入侵者。正常的耳屎一般有两种形态,一种是干性耵聍,呈薄片状附着于外耳道内,另外一种就是黏黏的黄色像蜡一样的油性耵聍,俗称“油耳朵”。 耳道有自洁能力:正常情况下,耳屎可以通过咀嚼食物、说话、咳嗽等日常活动自然地由内而外排出。因此,大多数人不需要特别掏耳朵。不当的掏耳朵行为可能会损伤耳道皮肤,导致感染、发炎,甚至鼓膜穿孔,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颅内感染。 特殊情况:虽然不需要经常掏耳朵,但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耳屎堆积过多而形成耵聍栓塞,这种情况可能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处理。 耳屎的干湿类型由基因决定,不同种族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耳屎类型。对于一些人来说,掏耳朵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,但这种行为并不推荐,因为它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 总之,保持耳道的自然状态,避免频繁掏耳朵,是维护耳朵健康的重要措施。如果耳朵出现不适或耳屎堆积过多,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 划重点:请记住耳屎不是“屎”,不能一掏了之,否则会损伤耳道皮肤,严重的导致颅内感染。如果你的“耳屎”无法正常排出,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医生,而不是各种掏耳工具。 撰文∶付艳乔 邹婵娟 来源: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发布于:北京市
|